香港人口密度世界第二,
在龐大人口與開發壓力下,
水資源管理至關重要。

化解水危機 香港的開源與節流

香港,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二,75%的土地都是山,因此缺乏集水的地方。

山多地少,更沒有大河流經,為了留住水,所以香港陸續興建 17 座的民生水塘與水庫,約可維持7個月供水需求。

其中最特別的是萬宜水庫,以一個超大的壩體,把兩座島嶼圈起來,抽乾海水,變成超大蓄水池。

香港圈海建水庫

不過,1963 年,香港發生嚴重乾旱,水塘以及地下水都不夠用。

於是促成當時的香港政府,在兩年之後,向中國大陸購買東江水。

購買東江水,如今成為一筆龐大的開銷。最新簽署的東江水供水新協議,供港的東江總經費超過 144 億港元,價格比前一份協議貴了 7%。

同樣買東江水,東莞、和深圳,買水價格每立方公尺卻不到1塊港元,價格相差將近 6 倍。

海水沖廁 普及率達 85%

因此四面環海的香港,就向大海開發水源。

早在 1957 年的時候,就開始引進海水沖廁。

自來水公司統計,台灣每人每天的家庭生活用水量,有 27% 是馬桶用水。這對香港來說,太奢侈了 !

因此發展出領先全球的海水沖廁技術,每年省下的水量,相當於 41.8 座的大潭水塘。

現在全香港有 85% 的建築,都有這套系統,而且免費使用。

1965 年,更立法通過新建或重建大樓,必須設有海水沖廁供水管道。

另一方面,香港從 1972 年開始陸續興建海水淡化廠,最近一座海淡廠,預計 2022 年完工,屆時約可提供 10% 香港的飲用水。

新加坡買水 買一個保險

同樣向鄰國買水的還有新加坡,不過新加坡致力於海水淡化與生產再生水,已經可以自主供水。

不過,新加坡還是向馬來西亞買淡水,主因是,跟馬來西亞買水,成本遠比新加坡生產的水要低,所以在自主供水無虞的情況下,買水是買一個保險。

台灣取法 日本再生水